近日,安徽靈璧縣14歲男生在學校宿舍因沖突身亡的事件引發輿論關注。
這一悲劇,撕扯著兩個家庭,一個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心。
01
為何校園安全事故時有發生?
每一起極端事故背后都有一系列被忽視的安全隱患,而這些問題最終釀成了大禍。
這起悲劇說明,之前的動員也好、教育也罷,沒有讓學生入腦入心,就會埋下安全隱患,乃至引發事故。
守護校園安全,防止校園暴力,年年講、月月談,歸根到底不應流于會上、紙上和嘴上,更要落實在行動上。
02
堵上校園安全漏洞,迫在眉睫
眼下,除了要改變“就事論事”“善后處理”等被動局面,更要舉一反三、追根溯源,及時發現新情況,解決新問題,主動進行教育創新和管理創新,方是重中之重。
強化自查自糾、隱患排查是一方面,全社會也要始終對校園安全保持高壓態勢,健全事故的責任追究和處理制度,持續發揮震懾作用,對于那些失職瀆職者依法嚴肅追責,讓違法違規行為日漸消弭。
同時,還要建立起常態化的風險防范機制,包括日常的安全教育、信息共享甚至風險處置,避免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釀成安全事故。
03
孩子之間發生沖突
家長該如何處理
未成年人甚至剛剛成年的人員,世界觀尚未形成或者不成熟,做事容易沖動不計后果,并且受有關影音資料的影響愛講哥們義氣,往往誤入歧途,釀成大錯。
如果真的出現了孩子與別人家的吵架或打架,父母可以出聲幫孩子撐腰,引導孩子,但無法完全替代他們解決問題。所以平常的教育很重要,在平時就要好好地引導和教育孩子該怎么做。
有句話叫“小孩打架不記仇”,也許恰恰是因為他們不像成人那樣較真。對孩子們來說,沒有“吃虧與不吃虧”的概念,所謂“吃虧與不吃虧”都是家長的想法。
所以孩子剛剛打過鬧過,眼淚一干,又在一起親密無間地玩耍。只要能保證孩子的安全,沒有必要把孩子之間的問題看得過于嚴重。如果一點磕碰都不容許發生,那就只能犧牲孩子的活動空間和探索機會,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,絕對是弊大于利的。
孩子發生爭執是避免不了的,家長該怎么處理呢?各位家長一定要牢記以下5條:
1.判斷這是孩子間的“正常沖突”還是受欺負
孩子的打鬧很多是游戲的成分,他們會偶爾拉拉同伴的小辮子、拍拍他們的肩膀,但由于他們還不會控制這些動作的度,有時會造成一些傷害事件。平常家長可以提醒孩子,玩鬧的時候不要動作過度,不要打到對方身體比較脆弱的部位,如眼睛等。但是如果孩子的玩鬧沒有造成安全事故,家長沒有必要把孩子之間的打斗看得過于嚴重。
2.不要直接插手去警告對方或實施懲罰
孩子之間發生爭執,他們自己處理問題的過程,也是鍛煉他們處理人際關系的過程。家長聽到的可能是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詞,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不是太了解,如果直接插手,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麻煩、更復雜。
3.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
當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與小伙伴之間的矛盾,向家長尋求幫助時,家長應引導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,并且確定最終的解決方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:
如果事情較嚴重,應與老師和對方家長共同商量解決之策。
如果責任在自己,應主動向對方道歉。
如果責任在對方,應明確告訴孩子這是一種錯誤行為,以防止孩子模仿,并鼓勵孩子心胸要開闊一些,不要斤斤計較。
如果是原則性問題,要教育孩子學會用適當的方法爭取自己的權益。
4.巧與對方父母溝通,鼓勵孩子正常交往
雙方父母最好能誠懇地交談,彼此諒解,友好地解決問題。孩子是最敏銳的觀察者,父母的一言一行,孩子都看在眼里,并且在他們幼小的心里留下父母深刻的印象。友好地解決問題能使孩子受到感染,化干戈為玉帛,在成長過程中,不做“小霸王”。
父母不要因為孩子間常發生爭吵和糾紛,就限制孩子與同伴交往,要創造條件,鼓勵孩子與人交往,讓孩子在沖突和糾紛中獲得體驗,增長與人交往的經驗。
5.不提倡家長插手,但不等于家長就應該坐視不管
有些情況下,如孩子面臨危險,或是和同學之間的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時,是需要家長了解、參與,并幫助孩子協調解決的。如果需要介入,也要記住放寬心態,抱著協助的態度,而不是主動地替代幫辦。在孩子向你求助時,要問孩子:“你希望我為你做什么?”聽取孩子的請求后,家長應該提供機會,讓孩子體驗一些積極的解決方案,例如“不打不成交”、“握手言和”等。
雖然不提倡家長插手,但不等于家長就應該坐視不管。家長要對孩子表達信任和提供支持,可以對孩子說“我相信你能想辦法處理好這件事”,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。